人才培養(yǎng) 為勺勺插上翅膀
作者:陜西餐飲網(wǎng)
發(fā)布日期:(2016-08-12)
點擊次數(shù):
宋方訓
國家一級面點師
國家烹調技師
西安勺勺客餐飲服務有限公司人事部經(jīng)理
勺勺客產(chǎn)品研發(fā)委員會副主任
勺勺客營養(yǎng)美食委員會副主任
從業(yè)四十余年,他對新知識、新理念、新思維孜孜以求,善于逐本求源;他精于面點、風味小吃制作,注重研究中國兩大面點流派,各地風味小吃的發(fā)展及工藝;從中學食堂,到烹飪學校教師,扎實的技藝功底,豐富的理論知識,讓他在執(zhí)教時風趣幽默、妙語連珠并游刃有余;他負責勺勺客的人才引進與基層員工的培養(yǎng),是這個全國五十強團餐企業(yè)中“教父級”導師,為企業(yè)穩(wěn)步發(fā)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。他就是宋方訓。
母校食堂,成就少年夢想
宋方訓,1953年出生于藍田。從曳湖鎮(zhèn)高中畢業(yè)后,他回到家鄉(xiāng)做了一名保管員,幫忙給集體勞作的村民們做飯。七八十年代的村鎮(zhèn)青年,除了高考和當兵,幾乎沒有別的路通往外面的世界。盡管渴望走出去,但在為村民們做飯時讓他對烹飪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,在積累了一定經(jīng)驗的基礎上,后經(jīng)人介紹進入曳湖中學學生灶工作,正式開始了餐飲生涯。
或許是父親過于嚴厲的教育,磨礪出他一身的骨氣。離家前,他對哥哥說:“只要我能走出去,哪怕吃糠咽菜也要干成一番事業(yè)!”他說到做到,初到學生灶的短短一年里,從做雜活的學徒到炊事班長,他練就了一身基本功。為提高師生灶飯菜水平,1978年,他被派到藍田縣當時最有名的團結飯店系統(tǒng)學習陜菜、川菜烹飪技能。他格外珍惜外派學習的一年時間,把師傅們的絕活都記在腦子里,還把飯店周邊的美食也學了個遍。為學炸油糕、油條,他每天早上7點,晚上10點利用業(yè)余時間,去對面小餐館幫忙和面,向師傅請教。海參、魷魚是當時非常高檔的食材,飯店很長時間才做一次。為學習海參、魷魚的發(fā)制,下班后他主動留下來加班。師傅做菜時,他當好下手,眼勤手快把砧板整理得干干凈凈;看到師傅有汗,及時把干凈的毛巾遞到師傅手上。為解決金線油塔的技術問題,他打聽到一位技術嫻熟的師傅,讓師傅指出他操作過程中的欠缺。
一年后,他回到曳湖中學進入教職工餐廳。1980年,他又一次被外派到曲江學習廚藝,并取得了二級廚師證。這時,宋方訓的廚藝在縣上已小有名氣。他結婚生子,可工資還是十幾年前的36.5元,很難維系家庭的日常開支。受改革大潮的影響,他也有了外出發(fā)展的強烈愿望。盡管校領導極力挽留,他還是毅然辭職,到西安去尋找自己的天地。
耳提面命,嚴謹執(zhí)教14載
來到西安,他先后在省軍區(qū)干休所、西安石油公司員工餐廳工作過。1988年,一位同鄉(xiāng)在渭南創(chuàng)立了一所烹飪技校,懇請他去教學,他一教就是14年。
命運有時是一場賭博。只有隨著自己的內心,做最真實的自己,才能發(fā)揮出最好水平。長期的經(jīng)驗積累中,宋方訓從學徒成為師傅,又從師傅轉為教師。正常教學過程中,他除了教會學生們基本操作技能,還善于分類梳理烹調技法,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現(xiàn)其精髓。
學校成立之初,每期兩個班的學生,三個專業(yè)老師輪流講課。宋方訓主教面點、烹調實習和熱菜。剛開始,教材、教案都得親手制作、準備。他的講課繪聲繪色、生動有趣,能將枯燥的理論改編成通俗易懂的后廚故事,不知不覺中引人入勝,經(jīng)常有校外同行專程來聽他的面點課。
在實習課程中,他擅長講技巧。比如,炸油餅時,燙面、發(fā)面、面團各占三分之一才能保證皮脆內軟;炸油糕時,一斤面摻一斤半水,燙到手一拍不沾手才算熟,而且面里不能藏進熱氣。下鍋時可先下入一個測試油溫;堿面饅頭的發(fā)酵程度和酵母多少、堿的多少、水溫,以及面團的軟硬程度有關,加堿多少還要看當天的氣溫。他因此被譽為影響久遠的面點技術講師,先后被渭南市教育局授予先進教師等光榮稱號。
“嚴師出高徒”。他的講課,嚴厲是出了名的。學麻花、包包子就得做的和案例一樣好,否則不能吃飯。就這樣,很多當?shù)剞r(nóng)民子弟,磚廠工人慕名報名學習,一個班的學生數(shù)量激增到110人。不少學生走向社會后,或成為國家級烹飪大師,或擁有自己的企業(yè),或在大飯店任廚師長,然而,他們提起宋老師無不充滿尊敬和感激之情。
傾注汗水,澆灌勺勺之花
2008年,西安勺勺客餐飲服務有限公司興隆園餐廳成立,宋方訓擔任二樓廚師長并負責培訓餐廳上下一百五十多名員工,餐廳員工都尊稱他為宋老師。
培訓結束后,公司讓他負責人事招聘。當年,西安餐飲市場充滿勃勃生機。繁榮的市場讓餐飲基層員工的招聘變得比較困難,尤其是急速擴張中的團餐企業(yè)。團餐項目比較分散,很多保障點遠離城市。為保障各項業(yè)務順利開展,宋方訓經(jīng)常來往于各大人才市場,無論寒冬酷暑,有時還要滿街找廣告欄貼招聘啟事。就這樣慢慢積累了很多資源,認識了很多行業(yè)同仁,越來越得心應手。人員招齊了,他就開始培訓新人。稍有空閑,他就到后廚幫忙包包子、炸麻花,有時也上灶炒菜。
餐飲人常說,老師和師傅是天差地別的兩個稱號。師傅教的是技術、技能。師傅教的過程常會留幾招絕活,怕被徒弟搶了飯碗;老師教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。教學時往往毫無保留,學生有成就,當老師的更光榮。無論教學生還是員工,宋方訓從來毫無保留,手把手教。他把每道工序可能遇到的問題解讀給大家。一茬接一茬員工被他招進來培訓上崗,也有些新員工學了技術轉身就另覓出路,他無怨無悔。因為他堅信:要走的遲早會走,留下來的才是勺勺客的頂梁柱。工作之余,他也曾多次被邀請到各地去授課。一次洛南職教中心校長請他去給度假村的廚師講課,來了四十多個人,講到十分鐘,臺下紛紛拿出本子做筆記。兩個半小時的課程,全程無一人走動或看手機。宋老師的真情傳授為縣里領導、聽課的餐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烹飪最常用的方式有炒、燒、煎、炸、煮、燉、蒸等,細分后更多。宋老師教做菜很看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,在他的學生里,做菜最得心應手且創(chuàng)意無限的,往往是那些理論和實踐都融會貫通的。他說,初入行的人容易忽略理論,但其實很多實踐用理論驗證才能通竅,三番五次就能達到“一燒百燒”的效果。例如燒菜,需掌握一個公式:料頭菜煸出香味,加湯、加調味,再加主料大火燒開,小火燜燉,大火收汁。把握住這個原則,絕大多數(shù)燒菜便可易如反掌。再如蒸菜,藍田最有名的八大碗:條子肉、粉蒸肉、梅菜扣肉、四喜肉、櫻桃肉、酥肉、糟肉皆為蒸制,蒸的時間長短由食材的耐火程度決定。“南甜、北咸、東辣、西酸”,先輩們總結的俗語都是有一定道理的,一門心思只想上灶臺炒菜,只能是事倍功半。四十余年烹飪生涯中,宋方訓換的工作單位不多。他孜孜好學、不懈努力,無論走到哪里,都熱切關注當?shù)氐拿朗。他認為,能在事業(yè)上有所成就,最感恩自己的妻子。她孝順老人、教育子女、操持家務,讓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到烹飪事業(yè)。
很多餐飲人都如此,他們心懷感恩之心、善思善行。在烹飪中不斷精進,以烹飪?yōu)樽罡咦非螅趯⑴腼冎哺趦刃牡耐瑫r,陶冶了人格,砥礪了精神,人生也達到了更高的境界。
二維碼
掃一掃關注我們